綠建材是什麼?是否有評定標準?
很多建商都標榜他們的建築是綠建材,究竟綠建材有甚麼評定標準?
以下是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對綠建材之要求:「綠建材不僅應符合國家標準確保品質與性能外,更積極要求生產者遵守國家基本的工安環保法令,此不僅是為綠建材生產者之企業形象考量,更因生產環境對建材品質穩定性及安全性具重要影響。」所以綠建材不能只是說說而已,而是須符合”內政部指定之綠建材性能試驗機構”所訂定之性能證明文件,且由國內政府部門標準檢驗局檢驗應檢建材,再由評定單位同意頒發標章,才是國內認可的綠建材標章。
(圖片為示意圖)
綠建材的精神
在真正了解綠建材之前,其實最重要的還是綠建材的精神。一般而言,在原料取得、生產製造、成品使用等階段需要對地球負擔最小,且對人類身體無害之材質稱為綠建材,像是碳足跡計算就是希望可以計算出產品取材到使用各過程排放的二氧化碳含量,來做為參考以此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可以最小。
企業需要改變過去經濟利益為主的思維,而為「永續地球、人本健康」為主軸,雖然說很多企業仍然難以跳脫經濟利益優先的想法,認為先賺錢遠比這些重要,但事實上成本一直都存在而且是會轉移的,企業不承擔這個成本也會轉嫁到社會成本,當然也有可能影響企業形象,這些是有關企業道德責任內容這邊不詳述,但本意上大相逕庭。
綠建材的種類有哪些
綠建材又可以分為四種(取自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1)生態綠建材
(2)低逸散健康建材
(3)高性能綠建材
(4)再生綠建材
生態綠建材,著重在原料取得與製造階段選用不缺乏之天然材料且製造過程中人工處理程度較低。像是木製材料、天然植物等。
低逸散健康建材則是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和甲醛逸散速率為基準的低汙染、低生理危害特性之建材。
(圖片為示意圖)
甲醛逸散速率:因為甲醛被廣泛使用在人造地板、塑料地板等塗料或黏著劑,常見的發泡膠、隔熱層、黏著劑、地毯及樓板面材都含有甲醛,而且台灣室內裝修強度普遍偏高,且大量使用黏著劑,導致甲醛逸散汙染室內空氣環境,有刺鼻味,長期吸入容易導致呼吸道疾病或生長發育等健康危害。
一、甲醛(HCHO)逸散速率 | ||
設定項目 |
性能水準 |
說明 |
地板類、牆壁類、天花板、填縫劑與油灰類、塗料類、接著(合)劑、門窗類(單一材料) | <0.05 mg/㎡.hr | 建材樣本置於環控箱中試驗其逸散量,量測甲醛濃度達穩定狀態時之逸散速率。 |
二、總揮發性有機物質(TVOC)逸散速率 | ||
設定項目 | 性能水準 (逸散速率) |
說明 |
地板類、牆壁類、天花板、填縫劑與油灰類、塗料類、接著(合)劑、門窗類(單一材料) | <0.19 mg/㎡.hr | 建材樣本置於環控箱中試驗其逸散量,量測總揮發性有機物質(TVOC)濃度達穩定狀態時之逸散速率。 |
註:資料源自於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
高性能綠建材為耐久性佳的建材,包含能防止噪音及透水性之建材,像是防熱、防噪音的高性能常被使用於玻璃上,涉及到屋內外輻射以及空調耗能等問題,可以透過高性能綠建材達到節能效果。再生綠建材則強調能循環再利用,減少廢棄物之建材通常使用回收之建材且能達到安全需求。
推薦閱讀 >>
高性能綠建材有哪些?防音、透水、節能玻璃三大類型詳細介紹
(圖片為示意圖)
其他綠建材規範及要求
國內之相關綠建材規範尚有包含:建材之重金屬含量須符合環保署規範之範圍內、還有不可含有石棉成分(對人體呼吸道危害)、以及不得含有放射線等相關規範,以及添加物成分要有物質安全資料表等附加說明,所以國內對於綠建材的規範可以說相當嚴格,當然也很縝密,後續核發標章後更需要企業確保品質可以保持一致,這樣才是永續地球、造福大眾健康的綠建材。
(圖片為示意圖)
綠建築的意義
綠建築最一開始,可以從1960年代美國建築師保羅‧索萊里提出的生態建築新理念開始說起,而後到1969年英‧馬哈所著《設計結合自然》一書,標誌生態建築學的誕生,1970年代,因石油危機使太陽能、地熱、風能等節能技術產生,使節能建築成為建築發展的先導,1980年代以在德、英、法等已開發國家廣泛應用,直到1999年台灣才推出綠色建築標準,還有許多認證制度產生,美:LEED、Living Building Challenge、Green Globes、Build it Green。英:BREEAM。台:EEWH-綠建築標章等。
在台灣,根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的定義,綠建築是指:
「以人類的健康舒適為基礎, 追求與地球環境共生共榮, 及人類生活環境永續發展的建築設計。」
綠色建築同於綠色建材提倡的是地球環保永續的建築設計理念,但這樣的理念可能太過於抽象,所以我國政府有一系列的評估方式來宣導、推廣並落實綠建築的評定。
綠建築可以說是在其生命週期中進行選址、設計、建設、維護以及拆除等做到環境友善(註:商品、服務、法律等對環境危害較少而稱之)及資源有效利用的一種建築。這也意味著在設計、團隊、工程、客戶之間需要緊密參與,才能在人為建築和自然環境中取得一個平衡點,同時需要具備實用性、耐用度和經濟效益,類似於自然建築工法(註:就地取材),但更為廣泛運用到綠色建材以及永續的概念。(內容來自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圖片為示意圖)
綠建築評定規範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有相關之評定原則做為落實綠建築之審核標準如下:
● 評估指標要確實反應資材、能源、水、土地、氣候等地球環保要素。
● 評估指標要有量化計算的標準,未能量化的指標暫不納入評估。
● 評估指標項目不可太多,性質相近的指標盡量合併成一指標。
● 評估指標要平易近人,並與生活體驗相近。
● 評估指標暫不涉社會人文方面的價值評估。
● 評估指標必須適用於台灣的亞熱帶氣候。
● 評估指標應能應用於社區或建築群整體的評估。
● 評估指標應可作為設計階段前的事前評估,以達預測控制的目的。
(圖片為示意圖)
透過以上標準才符合過內綠建築定義之相關標準,可以發現綠建築包含範圍很廣,從工法到影響社會層面都可能包含進去,所以才需要訂立一套標準做為綠建築的規範,也可能因時代變遷技術進步而有所增加或修改,但主要還是以適應自然環境降低破壞為主,這樣才是有效落實綠建築的一套標準。
綠建築九大指標和演變
綠色建築也從過去僅僅提到消耗較少地球資源、製造較少廢棄物到現在更廣泛包含到健康、節能、生態的建築物,其中包含以下指標(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圖片為示意圖)
● 生物多樣性指標:增加生物棲地,使物種多樣化,鼓勵生態化池塘、河岸來創造高密度水域生態,並以有孔隙之材料建物,創造小生物之生態環境,保持物種多樣性,並以原生植物、誘鳥誘蝶植物來使生物多樣化,而非只有眼見大型生物棲地,小型生物甚至微生物之多樣化才有達到生物多樣性指標。
(圖片為示意圖)
● 綠化量指標:將建築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轉換成植物吸收量,降低二氧化碳濃度,大量種植綠色植物被認定為吸收二氧化碳減少地球暖化之最好策略,除了能淨化空氣,更能緩和都市氣候暖化,甚至促使生物多樣性,達到美化環境目的。
● 基地保水指標:使土地涵養水源,減少都市洪荒。過去使用不透水材質,使大地喪失吸收、滲透、保水功能,甚至減弱滋養植物,蒸發水分潛熱能力,使土地無法自然調節氣候,基地保水就是透過可透水材質,並廣設貯流滲透水之手法,促進水循環,改善生態環境,調節氣候,減緩熱效應。
● 日常節能指標:節省日常使用能源。如空調以及照明占日常用電最大比例,若能節省此兩者用電,長期可節省大量民生,甚至企業用電量會更為顯著。
● 二氧化碳減量指標:使用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建材。在建築物生產使用過程中能源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得到控制。
(圖片為示意圖)
● 廢棄物減量指標:運用自動化及規格化,避免浪費。減緩鋼筋混凝土所產生之粉塵,以及建材廢棄物之再利用,達到空氣污染以及垃圾減量之功效,並降低民眾對建築開發的阻力,進而提升生活品質。
● 室內健康指標:避免有音、光、熱、空氣、電磁等影響室內健康的因子。鼓勵使用有綠建材標章的建材,變減少裝修量,以降低空氣汙染的逸散,同時要求低汙染,可循環利用之材質為佳。
● 水資源指標:節省水源。建築用水設計不良,水資源浪費等問題,為全民用水之共同問題,透過雨水或生活用水再利用方式,或使用省水建材、水龍頭來達節省水資源目的。
● 污水與垃圾減量指標:減少日常污水與垃圾使用量,確保民生汙水倒入汙水系統,以及垃圾處理增加環境美觀性,藉此提升生活品質。
綜上所述,要落實綠建築在設計建築架構時,需考慮到:節約能源、資源、水資源、回歸自然、舒適和健康生活環境,才算是符合綠建築的定義與精神。
如何在家打造綠建築?
除去全新建造的建築外,一般家庭也能從簡單的裝潢入門,打造綠建築綠生活。
在家打造綠建築-植栽
植栽除了能通過親近自然元素合作用可以吸收人體排放的CO2,在外觀裝潢上也能提升人的幸福感、維護身心健康。而在頂樓或窗邊進行 植栽也能幫助房間減少吸熱,減少冷氣使用。
在家打造綠建築-窗戶
窗戶除了能有效通風外,選擇合適的玻璃阻擋紫外線和太陽輻射的有效減少熱能進入減少冷氣使用,也能減少紫外線對人與家具的傷害。
在家打造綠建築-燈泡
傳統的燈泡相對耗能,更換成最新的省電燈泡或LED燈,配合感應式設計,能減少高達75%的用電量。
在家打造綠建築-牆壁
油漆最怕有甲醛、甲苯、芳香等揮發性物質而且還會持續揮發,隨著時代進步,已經有不含揮發性有機物的油漆塗料,配合空氣清淨機與長開窗通風就能安心入住。
全天候服務流程>> 全天候貼心專業的4+3流程
快速了解全天候>>所有特色一次看
全天候隔音雙層窗>>真正一體成形雙層窗
全天候無障礙落地窗>>樂齡窗守護家人